新植物资讯

“海洋本草”助力开辟胃健康类产品的差异化之路

2021-03-17 17:21   来源:新营养

中国既是幽门螺旋杆菌(HP)高感染地区(人群HP感染率高达50%左右),又是胃癌的高发区(全球每年新发胃癌近半数在中国)[1],因此做好HP及其他胃部疾病的防治刻不容缓。以往,胃健康类产品主要以益生菌为核心原料,产品同质化问题显现。而随着人们对海洋资源研究的不断深入,一种来自“蓝色药库”的功能性原料为开发差异化的胃健康类产品提供了创新素材。 从“海洋本草”到“HP克星” 我国应用海洋药物治疗疾病有着悠久的历史,仅本草纲目中收录的药用海洋生物就达90多种。因此,把海洋比作人类的“蓝色药库”一点也不为过。而这其中,海藻自古就被视为软坚散结、消肿利下的“海洋本草”。现代科学则认为海藻富含活性物质,具有很大的健康价值,就比如我们接下来要重点提及的岩藻多糖。 岩藻多糖又名褐藻糖胶、岩藻多糖硫酸酯,它存在于各种褐藻中,亦存在于食用褐藻的海参、鲍鱼、海胆等海洋动物中。早在1913年,瑞典Uppsala大学柯林教授就从海带黏滑液中发现了这一物质;1931年,Bird和Haas教授用乙醇沉淀的方法从掌状海带中提取出岩藻多糖,并从中得到了30.3%的硫酸盐,这也是人类首次将岩藻多糖定义为含有硫酸基的多糖化合物。而硫酸基和岩藻糖正是对抗幽门螺杆菌的两大关键“法宝”。 1995年,Torkel Wadstrom等人在 《Immunology and Medical Microbiology》期刊上首次发表了岩藻多糖可通过含量达10%以上的硫酸基与幽门螺杆菌结合,从而对抗幽门螺杆菌;1999年,Teruo Yokokura等人在 《Journal of Nutritional Science and Vitaminology》期刊上进一步揭示了岩藻多糖所独有的硫酸基和岩藻糖具有很强的结合幽门螺杆菌的性能,以抑制其与胃黏膜上皮细胞粘附。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岩藻多糖对抗幽门螺杆菌的作用机理也逐渐清晰明确。 物理吸附 靶向清幽 根源护胃 我们都知道胃液是何其厉害,可幽门螺杆菌的狡猾之处就在于,它是目前已知的唯一能够在人体的胃液中长期生存的微生物。 面对“嚣张”的幽门螺杆菌,岩藻多糖却可以对其内外夹击,令其腹背受敌。蛋白印迹实验发现,幽门螺杆菌表面含有岩藻多糖结合蛋白,且未发现其他多糖结合蛋白。因此,在胃液一侧,岩藻多糖可直接与幽门螺杆菌通过生物亲和吸附,达到抑制清除的效果;而在胃壁侧,由于岩藻多糖能够促进T 细胞和B细胞增殖分化[2],因此有助于激活胃壁免疫力,使其遭遇来自胃壁侧的免疫攻击。 2019年,明月海藻集团海藻活性物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开展岩藻多糖清除幽门螺杆菌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单独使用岩藻多糖的清除率(77.3%)与标准四联疗法清除率(84.6%)接近,岩藻多糖联合四联疗法清除率最佳(100%);应用岩藻多糖联合四联药物较单独应用四联药物根除幽门螺杆菌可显著改善患者消化系统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下降。 除了做到物理吸附,靶向清“幽”。 岩藻多糖还能通过修复胃粘膜做到根源护胃。2011年,印尼大学医学院Kaka Renaldi教授团队在国际期刊《The Indonesi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发表临床研究指出,通过体内实验证实,岩藻多糖具有增加慢性胃炎患者胃粘膜厚度的作用。实验结果显示: 服用岩藻多糖后慢性胃炎患者胃窦和胃体的黏膜厚度都得到显著提升,分别增加12.42μm和11.21μm。无独有偶,2015年,首都师范大学赵晓红教授团队研究了岩藻多糖改善酒精性胃黏膜损伤的作用,实验结果显示,岩藻多糖能很好地缓解胃黏膜损伤状况[3]。2020 年,明月海藻集团委托谱尼测试公司开展了岩藻多糖对胃粘膜保护功能评价。实验结果显示:服用30天,岩藻多糖具有显著的保护胃黏膜,抑制胃黏膜损伤作用。并且,试验过程中岩藻多糖对大鼠体重增长无不良影响。 向海求新 造福人类健康 为了让岩藻多糖更好地造福亿万消费者,明月海藻集团经过数年艰苦攻关终于成功突破技术壁垒,自主研发出了高纯度岩藻多糖提纯技术,成功获批岩藻多糖食品生产线。2021年,明月海藻集团通过原料精选、工艺优化,推出五种规格的岩藻多糖系列化产品,满足不同客户的健康需求,为客户提供更为精准的营养供给。 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70余年来专注于海藻资源深度开发和应用的明月海藻集团不仅拥有国内首条食品级岩藻多糖生产线、多篇人体及动物功效验证以及多项发明专利和科技成果,更拥有丰富而完整的全产业链岩藻多糖健康产品研发、生产、营销经验,可为海内外用户提供"原料定制-功效验证-组方复配-代工对接-成本评估"一站式岩藻多糖健康产品解决方案,让这味历史悠久的“海洋本草”在现代科技的帮衬下,更好地服务人类健康。
参考文献:
[1]中国HP感染的现状 谢川 吕农华
[2] Cellular Immunology , 1982, 74, 162-171.
[3]阮研 硕, 赵江燕, 李艳梅, 等. 中国食品学报, 2015, 15(1): 19-24.

新营养留言互动

您的电话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改善肠道菌群,风靡“美肤届”的芦荟也是“一把好手”
下一篇:超40%的90后基本没有性生活,谁来拯救成年人的“性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