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植物资讯

拥有上千年历史的枸杞,如何为防治炎症性肠病带来新机遇

2022-02-08 09:47   来源:新营养

图源:摄图网

“千岁蟾蜍犹得仙,百年枸杞足延命”,作为是一种保健食品,食用枸杞养生的传统在中国由来已久,既是名贵的中药材,又是良好的滋补品,我国卫生部早在1988年就认定枸杞子为既是药品又是食品的药材。与研究发现,枸杞多糖或能改善肠道菌群,防治炎症性肠病。

长期炎症性肠病?你还要注意监测结直肠癌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特发性肠道炎症性疾病,本病包含溃疡性结肠炎(UC)以及克罗恩病(CD),主要特征是肠道炎症、组织损伤、腹痛、直肠出血等症状。

IBD早期在我国发病率较低,主要集中在西方发达国家,欧美、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发病率和患病率在全球中国均在较高水平。但近几年,IBD发病率在亚洲、南美、中东、非洲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保持增长趋势。

因为IBD是结直肠癌发展的已知风险因素,与普通人群相比,IBD患者有更高的结直肠癌(CRC)发生率。IBD发生CRC的风险是正常人群的2~4倍,约20%的IBD患者在发病10年内发生CRC,IBD发生癌变的平均病程为12年。病程10年、20年、30年的UC患者发生癌变的比率分别为2%、8%、18%,CD患者数据与此相似。

IBD结直肠癌变的高危因素包括低龄发病、病程长、病变范围广、炎症的严重程度较重、结直肠癌家族史、合并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新证据强调环境因素,特别是饮食因素和肠道微生物群失调,是IBD病发病的关键诱因。

植物多糖,饮食干预调节人类肠道菌群

肠道微生物群在人类生理过程中参与分子信号传导,对人类健康至关重要。植物多糖(聚糖,膳食纤维)是支持肠道微生物群维持和功能的碳和能量的重要来源。多糖是一种天然的活性大分子物质,由10个以上单糖通过糖苷键连接而成,在植物、动物、微生物和藻类中广泛存在,它不仅是生物体重要的营养物质,也在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天然植物多糖是植物中重要的生物大分子,是可以有效维持和保证生物活性正常运行的基本物质。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植物多糖可以通过修复肠道屏障、调节肠道菌群、调控肠道细胞因子水平等多方面来改善肠道微生态。肠道微生态健康是维持人体健康的最大核心基础,不均衡、不够多样化的肠道微生态可能引发一系列疾病,比如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肥胖和代谢综合征、糖尿病等,甚至抑郁和焦虑等心理疾病的产生,也可能与肠道微生态失衡有关。已有研究表明,植物多糖如决明子多糖、枸杞多糖、石斛多糖等对肠道微生态有着一定的调节作用[1]。

枸杞多糖或能改善肠道菌群,防治IBD

有研究发现,枸杞和相关枸杞多糖的有益作用与益生元作用有关,而益生元作用或可预防与IBD相关的生物失调。枸杞是一种古老的滋补食物,其含有多种植物化学物质,如多糖,类胡萝卜素和多酚,其中多糖是最重要的功能成分,它对氧化应激、炎症和神经退行性变具有保护作用。发表于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的一篇综述概述了枸杞及其生物活性成分对炎症性肠病的防治作用,并重点关注了肠道微生物群及其代谢物在介导枸杞健康效益的作用。

综述表明:枸杞可减轻肠道杯状细胞群受损并增强粘液层,有利于粘液降解菌Akk的增殖和短链脂肪酸 (SCFAs) 产生,并大大减少病原体与上皮细胞相互作用;枸杞中的多糖、多酚等也有助于上调SCFAs生成细菌的丰度,可促进SCFAs之间的相互转化和肠道SCFAs水平上升;此外,枸杞还可下调产氨细菌的丰度,使肠道环境不利于潜在致病菌的增殖;最后,枸杞对特定肠道细菌(如瘤胃球菌科细菌)的上调也促进了初级胆汁酸的生物转化,这也有助于预防IBD的发生发展。

炎症性肠病患病率升高,营养干预或可作为IBD的一线治疗

受饮食习惯不合理等因素影响,近几年我国炎症性肠病发病率不断提升,患者数量持续增长。一些饮食成分传统上被认为是健康饮食,例如蔬菜、水果、膳食纤维、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UFA)、n-9 PUFA和维生素D,而其他如肉类、n-6多不饱和脂肪酸和精制糖通常被认为是“不健康”的西方饮食,但尚不清楚这些饮食对IBD的具体影响。大量证据表明饮食除了纠正IBD固有的“营养不良”外,还针对肠道屏障和肠道微生物组中的先天和适应性免疫。 

随着IBD肠道微生物组的大量研究,IBD中饮食和营养的许多方面的兴趣将不可避免地呈指数增长。然而,研究IBD中的营养干预必然会发展出新的方向,而不仅仅是遵循药物研发途径,早期疾病干预和预防IBD复发尤其具有吸引力。 

参考文献:
[1]、Qi Sun,Min Du,Yifei Kang,Mei-Jun Zhu.“Prebiotic effects of goji berry in protection against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06 Jan 2022.

新营养留言互动

您的电话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抗衰老“王炸”来了,目测这个原料2022年必火!
下一篇:护心、护脑、护健康,地中海饮食的行业反哺与再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