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美丽资讯

当减重回归理性,市场究竟需要怎样的产品?

2017-05-10 04:08   来源:新营养

每到春天,你的愿望是什么?很多人心中的回答恐怕是:减重。先不谈那些出自各种权威机构的关于中国人群的肥胖调查数据,单是当今社会的普遍审美标准以及肥胖对于健康的潜在风险就足以让“肥胖”成为了人们迫切希望改变的首要目标。按道理讲,这种广泛而普遍的集体认知足以为减重产品的热销打下坚定基础。但事实情况却并不如我们所想的那般乐观。

减重产品市场发生了什么?

来看一组数据,中康CMH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药品零售行业的市场规模已经达到2800亿元。近年来虽然陷入了慢增长时期,但2013年依然同比增长9.57%,高于全国GDP增长水平。然而,这当中的减重产品却是不断下滑,2014年时销售额已经仅剩下2010年销售高峰时的四成左右。

减重药品市场严重缩水的同时,减重保健品市场规模也遭腰斩。从2012年开始,减重保健品市场开始出现下滑,但也还有21亿元的规模。可到了2013年又下滑了三成多,仅剩下14亿元;2014年继续下滑,剩下12亿元左右。

减重产品的迭代

减重药品、保健品市场双双缩水的原因是什么?我们暂且不表。先来看看中国的减重产品大致经历了怎样的迭代。

减重这一概念的提出在中国不过是十来年的事,而减重产品却已经经历了飞速的发展历程,更新换代速度日益加快。

第一代清泻型减重产品大多以茶叶祛脂化腻的功效来间接达到减重的目的。而为了追求快速减重的效果。一切厂家甚至在产品中加入剂量不等的泻药,如大黄、芒硝、番泻叶等。使消费者腹泻后流失水分等,造成体重的短暂减轻。

第二代代餐型减重产品,通过以低热量的食品取代正常饮食,以减少人体对脂肪、糖类的摄入,依靠自体脂肪的消耗来补充能量。而为了掩饰“饥饿感”,有些减重药物中还加入了食欲抑制剂芬氟拉明、安非拉酮(美国已停用)等。

第三代健康型减重产品以世卫组织提倡的不腹泻、不节食、不乏力原则为指导,减重功效有所提高,同时副作用较少。此前得到过美国FDA与中国国家食药监总局批准的减重产品包括减重药西布曲明(sibutramine)、奥利司他(orlistat)(脂肪酶抑制剂)以及α-淀粉酶抑制剂类减重产品(保健品或膳食补充剂)。

减重产品缩水的真相

讲到这里我们可以继续前面一个话题了。减重产品市场缩水的导火索正是前面我们提到的西布曲明。

西布曲明是FDA 在1997批准的一款减肥药物,随后十年,同类产品风靡全球。2000年,该药物来到中国,是不折不扣的明星产品。但自2005年起,就不断有关于西布曲明的风险警告出现。先是欧盟将其纳入“警告类药物”,称其可能引发中风等各种风险,然后日本提醒公众慎用。至2010年,先是欧盟暂停了所有含西布曲明成份减肥药的销售使用,而后当年10月,美国FDA 责令退市。之后,中国市场也开始做出反应,10月30日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公告,要求停止生产、销售和使用十余种含西布曲明的减肥药;已上市销售的药品由生产企业负责召回、销毁。至此,西布曲明的退市,直接导致第二年中国药品零售市场上的减重化学药规模从接近9亿元直接下跌至4千万元。虽然其后奥利司他上市,但再也没能重回当年的风光。

当减重产品市场重回理性

经历了西布曲明风波之后,国内的减重产品开始重回理性,人们开始在“速效”与“安全”上权衡利弊。于是,诸如西布曲明这样的食欲控制类减重产品因其在“安全”方面的潜在隐患,而逐渐被市场淘汰。而以奥利司他为代表的抑制肠道消化道吸收类减重产品开始逐渐上位。

所谓的抑制肠道消化吸收,指的是不依靠药物控制中枢神经,而是直接作用于肠道,抑制机体对脂肪、糖类、淀粉等特定易导致脂肪囤积的营养素的吸收。目前这类产品主要有脂肪酶抑制剂、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脂肪替代品、α-淀粉酶抑制剂等。

更为天然安全的减重产品:α-淀粉酶抑制剂

纯天然生物活性物质α-淀粉酶抑制剂属于糖水解酶抑制剂的一种,可存在于植物种子的胚乳中,国外称之为“starch blocker”。α-淀粉酶抑制剂通过对淀粉酶的抑制作用发挥减重功效,并经胃肠排出体外,因此不必进入血液循环系统,不作用于大脑中枢,减重同时不抑制食欲,因此使用剂量高,且无副作用,因而在安全性方面受到极大肯定。

淀粉是饮食中碳水化合物的主要组成,经由唾液、胰淀粉酶水解生成麦芽糖,在以葡萄糖的形式在肠道内吸收。研究发现,经过初步纯化的,剂量足够的α-淀粉酶抑制剂在胃肠道中可以抑制肠胃道内唾液淀粉酶和胰淀粉酶的活性,使食物中主要的碳水化合物(淀粉)的消化作用受阻或延缓,并使食物中淀粉类物质的分解吸收降低,从而起到减少糖向脂肪转化,延缓肠道的排空,增加脂肪消耗以减轻体重的目的。

白芸豆提取物的发现

α-淀粉酶抑制剂的天然来源有多种,其中,淀粉含量较高的植物中含有较多的α-淀粉酶抑制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生物对自然环境的一种高度适应。早在1940年代,科学家就已在某些植物中,特别是小麦和豆类中,发现了某种特定的动物α-淀粉酶抑制物,可抑制动物体内淀粉分解为糖,这种抑制物其实是植物本身自己发展出来的天然保护机制,可避免自己被昆虫动物啃蚀。由于降低淀粉消化的比例可帮助调节血糖反应,并有助于体重控制,因此引发科学家将研究焦点聚集在此独特的抑制物。随后于1970年代早期,陆续有科学家发表检测小麦和豆类中特定淀粉酶抑制物质的研究成果,尤其是John Marshall和Carmen Lauda成功地从白芸豆中萃取出α-淀粉酶抑制物,他们将此物质称为Phaseolamin。

但在1970年代末期,梅约医学中心(Mayo Clinic) 的研究员发现,白芸豆除了含有Phaseolamin,还含有一种会造成血细胞凝集而产生呕吐腹泻症状的成份lectin,于是研究人员设法进一步找出可去除lectin的方法。也就是说单纯研磨过的白芸豆的确具有抑制α-淀粉酶的能力,但部份活性在经过消化道后会被破坏而失去活性,并且生产过程上若未经过一些特殊处理还会造成副作用。

1980年初,当市场上充斥着粗制又无效的白芸豆提取物时;一篇刊载在美国医药学会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的报告显示,在测试市面上贩卖的几种粗制白芸豆提取物后,得出结论:这些粗制的豆抽出物的减重效果不佳。然而,梅约医学中心的研究医师仍深信白芸豆提取物能抑制α-淀粉酶,他们继续在医学中心研究改善生产工艺的方法,尝试去除其中有害成份的同时提高α-淀粉酶抑制物的活性。从1984年到1999年,梅约医学中心历经15年的研究,累积了13项研究报告,终于奠定了日后研发Phase 2 的基础和质量化量产的黄金标准。

美国Pharmachem公司对梅约医学中心的白芸豆提取物研究甚感兴趣,于是在Mr. Mitch Skop的领导之下,一些研发精英开始研究更浓缩、更稳定的白芸豆提取物,使之能安然通过消化道,活性不被破坏。此外,Pharmachem也设法找出只用纯水萃取的方法。终于,Pharmachem找到了去除lectin的方法──运用一种专利生化技术并从白芸豆中提取α-淀粉酶抑制物。 因此,2000年Pharmachem所开发出的Phaseolamin不再是昔日一般的Phaseolamin,而是一个全新的品牌,叫做“Phase 2”。

安全有效的减重才是未来减重产品的主流

2009年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江大学诺特营养中心、杭州疗养院、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中心共同完成的“含白芸豆提取物的膳食补充剂对超重人群减肥效果的评估”试验采用随机、双盲、安慰方法研究Phase 2白芸豆提取物对101名肥胖和超重受试者体重控制的效果。受试者连续60天,每天餐前服用1000

mg白芸豆提取物或安慰剂。结果表明,受试者体重平均降低了1.9kg(p<0.001,腰围减少1.9cm(p<0.001,与安慰剂组对比具有统计意义。臀围减少0.3(p=0.84);另外,肝肾等血液指标未表现出统计意义上的变化。该研究结果表明白芸豆提取物能够有效的减少体重与腰围,可用于体重管理。目前Phase 2白芸豆提取物已由上海统园食品技术有限公司全权代理引入中国。

无论市场怎样发展,人们对于减重产品的追求永远是安全至上的,唯有首先满足这个先决条件,才能谈及功效。因此在功效成分的选择上,无论是减重产品也好,其他产品也罢,只有真正安全的产品才能经得起市场的考验。

新营养留言互动

您的电话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天然饱腹感,让减重不再需要意志力
下一篇:国内肌酸需求旺盛,品牌发展之路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