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健康资讯

改善结直肠癌患者的生活质量,维生素B或许是一个选择

2021-04-26 00:08   来源:新营养

图源:摄图网
俗话说“穷时伤胃,富时伤肠,吃得太精易得结直肠癌!” 结直肠癌(CRC)是胃肠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老百姓俗称“大肠癌”,是一种近20年里发病率快速提升的癌症。目前,结直肠癌已经成为世界男性第三位、女性第二位的高发恶性肿瘤。《2015年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情况分析》数据显示,我国结直肠癌年新发病38.8万例,位居我国恶性肿瘤的第3位;死亡人数为18.7万例,位居我国恶性肿瘤的第5位。 越来越年轻化的结直肠癌正在向你走来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结直肠癌发病也越来越年轻化。 “我早上起床不吃饭、晚上十一点吃夜宵,但我知道我的肠胃总会好起来——毕竟我还很年轻。”似乎大家都默认了恶性肿瘤是中老年最可怕的健康杀手之一,但24岁以下、熬夜熬到三点半还能伴着六点的闹钟爬起来生龙活虎地上班的年轻人们,真的就能凭着年轻肆无忌惮地燃烧健康资本了吗? 在JAMA上的一项研究[1]对1975~2015年40年间美国9个地区在40~49岁诊断结直肠癌的3万例患者进行了分析,发现后20年,也就是1995~2015年间,该年龄组的结直肠癌患者显著增加;特别是远处转移的患者,所占比例从1995年的22%增至2015年的27%,年增长2.9%。 而后发表在Cancer杂志[2]的一项研究也表明,2004~2015年间,在50岁之前诊断结直肠癌的患者比例显著增加(从10%增至12.2%,P<0.001);而且年轻患者相比≥50岁患者更多诊断为晚期结直肠癌(III/IV期:52% vs 50%)。 在欧洲人群中也观察到了相似的趋势。Lancet子刊上一项对7个国家结直肠癌发病数据的分析[3]显示,近10年来,丹麦(年增长3.1%)、新西兰(2.9%)、澳大利亚(2.9%)、英国(1.8%)的50岁以下人群结肠癌发病率显著增加;加拿大(3.4%)、澳大利亚(2.6%)和英国(1.4%)的直肠癌发病率显著增加。在20-29岁人群中,丹麦和挪威直肠癌发病率每年增长甚至高达18.1%和10.6%。 此外,Gut杂志上一项对1990-2016年欧洲20个国家超过1.4亿20~49岁人群数据的分析[4]发现,2004-2016年,20~29岁的人群结直肠癌发病率增加最多,达7.9%;30~39岁人群发病率增长4.9%,40~49岁人群发病率增长1.6%。 国结直肠癌发病同样呈现出年轻化趋势,专家[5]指出,以往我国大肠癌高发年龄在50岁以后,但近年来临床上30岁以下的青年白领罹患大肠癌的比例逐渐升高,约占总患病率的10%;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结直肠癌患者的发病年龄明显提前,高发年龄为45岁左右,较欧美等国家提前12~18年。而过去10年,结直肠癌发病率翻了一倍,且还在以年均4%~5%的速度递增。 维生素B或可改善结直肠癌患者的生活质量 基于维生素B在核苷酸合成和甲基化中的核心作用,维生素B与结直肠癌(CRC)的风险和进展相关,但维生素B与已确诊的结直肠癌患者的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尚不明确。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发表的文章,通过探讨CRC确诊后6个月的生活质量是否与以下因素有::1)确诊后6个月内B族维生素及相关生物标记物的血液浓度;2)确诊时和确诊后6个月之间这些浓度的变化;3)确诊后6个月内补充B族维生素的情况;4)确诊后6个月内B族维生素补充剂用量的变化,来判断维生素B与已确诊的结直肠癌患者的生活质量的相关性[6]。 研究纳入了来自3个欧洲队列的1676名新确诊的I-III期大肠癌患者。在确诊时和确诊后6个月检测了与维生素B、叶酸、核黄素、维生素B6和钴胺相关的9个生物标志物的血液浓度。另外,在这两个时间点还收集了有关膳食补充剂使用的信息。确诊后6个月,采用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生活质量调查问卷评估与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
高PLP水平与更好的身体、社会角色和社交功能以及疲劳减少有关
在确诊后6个月,较高的5'-磷酸吡哆醛(PLP)水平与更好的身体健康、社会角色和社交能力以及较少的疲劳呈正相关。此外,研究人员还观察到,羟基犬尿氨酸比率翻倍(维生素B6的反向标记物)与全球生活质量和身体功能变差均相关(β值分别为-3.62和-5.01)。
维生素B状态的剂量反应关系
5'-磷酸吡哆醛水平和生活质量呈现剂量-反应关系。此外,未观察到确诊和确诊后6个月之间生物标记物浓度变化的相关性。在确诊后停止服用维生素B补充剂的受试者报告称,他们比不服用维生素B补充剂的人更容易感到疲惫。 结果表明,较高的维生素B6水平与更好的生活质量相关,但在使用B族维生素补充剂方面观察到的关联有限,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阐明维生素B6在改善CRC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的作用。 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可极大降低结直肠癌患病风险 发表在Plos Med杂志的一项研究[7],在两个大型的前瞻性队列研究中,无论是否进行内窥镜筛查,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可降低CRC发生率和死亡率。仅通过内窥镜筛查就能预防大约32%的CRC发病率和34%CRC死亡率,而与健康的生活方式相结合,预防CRC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比率分别增加到61%和55%,对近端结肠癌尤为明显。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对美国两个大型队列研究,护士健康研究(NHS)和卫生专业人员随访研究(HPFS)进行健康生活方式与接受/未接受内镜筛查对CRC发病率和死亡率影响的评估。其中,包含75873名女性和42875名男性,平均年龄为54岁。研究人员根据体重指数、吸烟、体力活动、饮酒和饮食来定义健康生活方式评分,进而评估CRC发病率和死亡率与健康生活方式评分相关的危险比(HRs)和人群归因危险度(PAR)。 结果显示,随访26年后,共记录了2836例CRC病例和1013例CRC死亡病例。无论是否进行内镜检查,健康的生活方式评分与较低的CRC发生率存在关联。单纯通过内镜筛查可能预防的CRC病例的比率(PAR)为32%,与健康生活方式相结合时(得分=5),增加到61%。对于近端结肠癌,相应的PAR从15%增加到51%,对于远端结肠癌,从47%增加到75%。CRC死亡率的结果相似。
健康生活方式评分与CRC发病率(A组)和死亡率(B组)的关系,以及相应的年龄调整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与内窥镜筛查和健康生活方式相关的CRC发病率和死亡率
总而言之,该研究结果为加强预防结直肠癌的公共卫生措施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较低的CRC发生率和死亡率相关,而与内窥镜检查无关。与单纯的内窥镜检查相比,将健康的生活方式与内窥镜检查相结合可以显著增强对CRC的预防,特别是对近端结肠癌的预防。
参考文献: [1]Reinier G. S. Meester, et al., (2019). Trends in Incidence and Stage at Diagnosis of Colorectal Cancer in Adults Aged 40 Through 49 Years, 1975-2015. JAMA, 10.1001/jama.2019.3076 [2]Virostko J, Capasso A, Yankeelov TE, et al. Recent trends in the age at diagnosis of colorectal cancer in the US National Cancer Data Base, 2004-2015. Cancer. 2019 Jul 22. doi: 10.1002/cncr.32347 [3]Marzieh Araghi, et al., (2019). Changes in colorectal cancer incidence in seven high-income countries: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10.1016/S2468-1253(19)30147-5 [4]Fanny ER Vuik, et al., (2019). Increasing incidence of colorectal cancer in young adults in Europe over the last 25 years, 1975-2015. GUT, 10.1136/gutjnl-2018-317592 [5]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19/0307/c14739-30962801.html [6]Koole Janna L,Bours Martijn J L,Geijsen Anne J M R et al. Circulating B-vitamin biomarkers and B-vitamin supplement use in relation to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 results from the FOCUS consortium. Am J Clin Nutr, 2021, 10.1093/ajcn/nqaa422. [7]Kai Wang.et al.Healthy lifestyle, endoscopic screening, and colorectal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A nationwide cohort study. Plos Med.

新营养留言互动

您的电话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全民益生菌时代的到来,菌株功效多样化的需求
下一篇:中草药:消化健康市场冉冉升起的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