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健康资讯

看这里,这些肠道微生态领域的顶尖专家讲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科学研究和故事

2017-08-31 18:59   来源:新营养

由新华网、民福社会福利基金会、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会和“热心肠先生”共同主办的“肠·道”揭幕演讲于6月18日在清华大学举行。8位“大咖”分享者围绕肠道健康和科学营养,展开了精彩演讲。这8位肠道微生态领域的顶尖专家讲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科学研究和故事。

保护好肠道“母亲河”

解放军总医院(北京301)消化病中心主任杨云生

水,是生命之源。黄河和长江还离我们很远,但肠道却是人体真真正正的“母亲河”,人体肠道包括大肠和小肠,长达10米,我们90%的营养和能量要由消化道、肠道来提供。

在历史不断的进步期间,农业是最早的科学,一切都在围绕着这件事来进行,因为“民以食为天”。因为我们需要各种各样的营养,因此,我们要研究它,要不断探索这方面的科学。那么让我们再看看我们的母亲河——消化道。当然,肠道是消化道的一部分。

解放军总医院(北京301)消化病中心主任杨云生确信肠道微生态这件事情是多么重要和具有意义。微生物系统就是这样的神奇。不像原来我们对他的理解,原来说益生菌、益生元可用可不用,临床面临着尴尬的局面。但是,通过我们的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我们现在已经基本知道了它到底应该怎么做,它到底影响着什么,到底它影响着什么通路,这是科学的研究了。

目前代谢性疾病,肥胖、糖尿病发病率增加很多。都是在上世纪80年代之后显著增长,这是为什么?80年代改革开放,国家富强了,我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在动物脂肪、奶制品、鱼类和肉食方面摄入也是在80年代显著增长,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并不知道每个人需要多少,比例是多少。很多人摄入蛋白质也许还不够,也有很多超过了自己的量。超过范围是因为我们对科学的理解还不够,是因为我们对肠道的重视还不够,是因为我们还不知道有很多疾病原来和它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今天想吃这些,明天想吃另外一些,是依靠什么呢?是依靠美味、一些聚餐和活动。但是身体需不需要,我们可能会带不上来。还有一个问题,我们肠道的进化是极其缓慢的,我们每一个人都为肠道的进化准备好了吗?实际没有,我们把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摄入进去,污染了或者超负荷地对待自身这条母亲河,当然就要出现健康问题。

肠道科学的华章还会不断书写,母亲河的故事也会源远流长。今天只是一个小小的开始,一个短暂的时刻,然我们一起团结起来,为保卫母亲河而战斗。

肠癌也可以预防

清华大学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内科部部长,消化中心主任姜泊

结肠癌是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仅次于肺癌和乳腺癌的第三大肿瘤。根据全球肿瘤流行病统计数据(GLOBOCAN)统计,每年世界范围内有约600,000人死于结直肠癌,使其成为全球致死率第四的肿瘤。然近40年来,我国结肠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根据每5分钟就有1人死于结直肠癌,已成为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

但目前,不管个人体检还是单位体检,出于对检查痛苦的恐惧,肠镜成为体检最大的“黑洞”。如果能在病变早期就发现结肠癌,通过手术等方式治疗,几乎不会影响寿命。随着医疗技术进步,肠镜从“痛苦性大”转向“无痛”,尤其是40岁以上人群最好每年做一次肠镜。

清华大学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内科部部长,消化中心主任姜泊教授分享到,大肠癌的发生会经历从息肉到癌变的过程,息肉生长需要3-8年的时间,息肉到癌则需要8-10年的时间。如果在癌变前接受一次肠镜检查,就可能拆除肠道里的定时炸弹,拯救宝贵的生命。肠镜技术不断在发展,检查并不痛苦。惧怕去做检查的人应该放下包袱,勇敢地去接受一次肠镜检查。高危人群更应该及早去接受肠镜检查,再次强调,40岁应该做,50岁必须做!

了解“重口味”的医疗技术:粪菌移植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肠病中心主任张发明

什么是“粪菌移植”?就是将健康人粪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胃肠道内,重建新的肠道菌群,实现肠道及肠道外疾病的治疗。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肠病中心主任张发明是中国最早进入肠道微生态移植领域的医生之一,迄今为止,已经为超过1700多位患者进行了移植。他还是微生态移植领域的技术创新者,发明并成功组织开发了世界上第一套自动化的分离系统用于肠道微生态重建。他和团队在FMT和mini-FMT领域积累了中国目前最多的临床案例,登记了最多的临床试验研究。

是时候思考一下生物医学背后的伦理问题了

厦门大学医学院医学人文暨生命伦理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马永慧

生物医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类健康,但尊重生命是一切的基础。规矩规范是肠道健康领域首先该有的基础,不论是做基础研究、临床转化还是商业推广,都应该有伦理和道德的考究,才可能做出真正有说服力的科学研究和产业转化。

厦门大学医学院医学人文暨生命伦理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马永慧讲述了一个又一个的关于生命伦理研究的故事,目的只希望能够让生物医学研究如何获得公众信任。

如何研发针对中国宝宝的配方奶粉

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陈历俊

母乳,始终应该是喂养婴儿的首选食物。但在母乳不足甚至缺乏、过早需要断奶的情况下,奶粉喂养不可避免,这时候越是能精准模拟母乳的奶粉,可能越具有营养价值。 益生元在人类肠道微生态的膳食调解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实现更接近母乳奶粉的重要元素之一。

在美国微生物学会下属《应用与环境微生物学》杂志上曾发表过的一篇科学研究显示,婴儿的胃肠道富含特定保护性微生物。母乳会引导新生儿的肠道菌群发展成为特异性菌群,反过来,肠道菌群会给肠道提供营养并保护孩子健康。来自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研究小组经研究已经确定了母乳中存在一种复合物可以提供营养成分,并且在牛奶中也发现了该复合物成分。而该复合成分被认为是一种益生元营养成分。

但提精准模拟很容易,真的做出来很难!人类母乳中的已知和未知成分都有什么?模拟母乳所用的人工成分,会具有活性么?母乳里的活细菌和寡糖等对孩子肠道友好的成分,如何模拟?

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陈历俊,通过建立中国母乳研究项目和数据库,最终完成了500+种更接近于中国母乳营养组成分的研究。这个由三元牵头完善的“中国人母乳成分数据库”,为细分化和功能化婴幼儿配方产品提供科学依据。依托母乳数据库,三元研制出了更适合中国宝宝的婴幼儿乳粉。陈历俊认为,肠道微生态是建立“中国人母乳成分数据库”的关键所在,整个研发团队到目前搜集了300+个发育指标临床喂养效果,从肠道微生态环境和营养代谢方面研发更接近母乳的奶粉。

职业农民的“立业”“健民”“惠农”产业报国梦

维乐夫集团董事长 钱晓国

无论是从事旅游业,还是种植马铃薯,维乐夫集团董事长钱晓国都干得风风火火,凭着一股韧劲,哪怕在遭遇菊苣加工的工艺、法规瓶颈时,也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只因为妈妈那句“儿子,它(菊粉)能给全中国像我一样的母亲带来健康,你为什么不干呢?”

在最艰难的时候,一个坚强的意志,一个明确的方向,让钱晓国带领着维乐夫闯过了创业初期的难关,迎来了集团公司,也迎来了中国菊苣菊粉产业的春天。

当对整个产业和菊苣菊粉有了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后,钱晓国果断对公司方向进行了调整,从一家从事农业全产业化的公司调整为一个健康产品的快消品公司。

从此,一个新的开端开始了,钱晓国描绘了维乐夫未来发展的“生态树”。这棵生态树就是“生态圈”+“产业集群”。这是一棵开放的生态树,所有从事肠道健康产业的人们都可以共同培育这棵生态树。

在这棵树的树冠上,提倡“菊粉+”的概念,倡导高纤维、低糖、低脂肪的健康饮食风尚。

维乐夫在中国创造了菊苣菊粉产业,开启了菊粉在中国商业化应用的新纪元。通过菊粉产业的发展,通过“菊粉+”产品线,我们让更多有肠道健康问题的人们通过菊苣菊粉强化食物获得健康。

菊苣种植能够调整农村的种植结构,让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通过土地租赁,规模化的机械化种植,带动农民脱贫致富。让更多的农民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状态,让他们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维乐夫“立业”“健民”“惠农”,这就是“老钱”一个职业农民的产业报国梦。

饮食、肠道菌群、二型糖尿病……我们已经看到了曙光

深圳市谱元基因研究院及深圳谱元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和首席科学家覃俊杰

未来我们再提起二型糖尿病的时候,它会像黑死病、瘟疫一样,只存在于历史教科书里,因为我们已经能够通过肠道菌群对其进行诊断和干预了。

通过肠道菌群测序,我们发现二型糖尿病人的肠道菌群存在显著特征,比如丁酸产生菌就在糖尿病人的肠道菌群中普遍缺失。

早在2016年一篇发表在《Frontiers ingenetics》上的题名为“Advances in Gut Microbiome research, opening new strategies to copewith a Western lifestyle”的论文给出了作者认为的健康肠道菌群的标准,其中有三条标准获得了学界的公认。这三条标准分别为:菌群的a-多样性高、双岐杆菌数量丰富、丁酸产生菌数量丰富,丁酸产量高。

肠道菌群利用碳水化合物比如菊粉、低聚果糖等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发酵、代谢过程后,产生了三种重要的短链脂肪酸,分别是醋酸、丙酸和丁酸。这些短链脂肪酸在结肠内不仅能为肠粘膜细胞提供能量,促进细胞的代谢、生长,还可以降低结肠内环境pH值,减少有害菌的生长,防止肠道功能紊乱。

而在这三种肠道微生物利用“益生元”发酵代谢的短链脂肪酸中,丁酸作为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是肠道菌群最主要的两大门类,其次是放线菌门、变形菌门和疣微菌门)的主要代谢产物,极易被结肠吸收并成为主要能量来源。

正如覃俊杰博士所说,测序是全面研究和认识肠道菌群的开始。

如何依靠科学的信仰和力量成功减重

热心肠先生

对于很多人来说,我们不是减重成功,就是正在减重的路上。热心肠先生的减重经历告诉我们,减重不仅要有恒心、有毅力,最重要的是要相信科学,依靠科学的手段。你所不知道的是,“热心肠先生”蓝灿辉从200斤瘦成了一道闪电。

2004年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学者首次提出了”肠道菌群作为一种环境因素调节脂肪存贮“的观点。他们发现,在给予相同食物(57%糖、5%脂肪)的情况下,无菌小鼠在肠道内定植了正常菌群后,每天消耗食物量比无菌状态下少29%,脂肪总量却增加42%,这提示了肠道菌群能帮助宿主消化多糖而获得更多能量。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指出,肥胖的形成与肠道菌群密切相关。水溶性膳食纤维能通过调节肠道使有益菌增殖,优先被双歧杆菌等益生菌利用,降低肠道PH值,抑制有害菌的增长,使肠道恢复平衡状态,控制脂肪进出脂肪细胞的FIAF基因的抑制被解除。

新营养留言互动

您的电话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需要什么食物,其实取决于肠道微生物?
下一篇:水溶性膳食纤维-抗性糊精与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