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 / 观察资讯
中国保健食品的发展尽头是不是OTC?
2025-10-09 11:01 来源:新营养
图源:摄图网
01
从“全民养生”到“理性选择”的跨越
我国老龄化人口不断增加,居民健康意识逐渐增强,保健食品需求日益旺盛,市场规模增长稳定。这成为营养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中商产业研究院《2024-2029年中国保健食品行业调查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行业规模已突破3282亿元,同比增长8.29%,近五年复合增速高达10.18%,2024年保健食品销售额进一步增长至3475亿元,预测2025年将超过3600亿元,这一增速不仅显著高于食品行业平均水平,也使中国成为全球增长最快、体量最大的单一保健食品市场之一。
图片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消费群体呈现“银发主导+年轻崛起”的并行格局。60岁以上人群仍是销量核心,但15-29岁人群每日服用保健品的比例已由2019年的19%提升至2024年的24.9%,增幅高达5.9个百分点。天猫健康《2024健康年度词》数据显示,护肝、护脑、护眼、护关节等功能型营养补充剂已成为Z世代的“朋克养生”刚需,推动保健食品从“中老年专属”走向全年龄段覆盖,市场结构更加多元。
剂型创新同步提速。截至2025年6月19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保健食品“新注册+转让注册”批件显示,胶囊剂以50%的份额稳居第一(硬胶囊30%、软胶囊20%),片剂与软胶囊数量持平、各占20%,颗粒剂紧随其后占10%;与此同时,糖果、饼干、茶、饮品饮料等普通食品形态悄然登场,传统剂型整体占比约11%,标志着“食品形态+保健功能”的新赛道已初具规模,传统剂型正从边缘配角转变为承载保健功能的重要载体,行业剂型版图在胶囊主导、片粒并进的基础上,呈现出食品化渗透的鲜明趋势。
图片来源:zmuni
功能需求高度集中。2023年,我国保健食品注册批文的功能分布呈现出鲜明的需求导向:在全部753个新产品批件中,“有助于增强免疫力”以316个批文位居第一,占新产品总量的42.0%;“有助于增加骨密度(改善骨密度)”和“缓解体力疲劳”紧随其后,分别获批159个和106个,占比21.1%和14.1%。这与我国居民健康需求的结构性变化密切相关——后疫情时代免疫力提升的迫切性、老龄化社会骨骼健康的刚需、快节奏生活带来的体力透支问题,共同构成了功能需求的核心驱动力。
图片来源:中健天行
竞争格局由“品牌割裂”走向“多元共生”。2023年国产保健食品注册量较2022年同比增长120.39%,创历史新高;备案产品更突破4016个,同比增长19.35%。本土品牌凭借对消费习惯的深度洞察,在区域市场快速渗透;进口品牌则依托技术与品牌溢价稳守高端。2021年数据显示,国产与进口品牌市场份额基本持平,双方在渠道、剂型、功能等维度各显其能,共同推动行业从“全民养生”迈向“理性选择”。
02
从“宽松准入”到“全链管控”的升级
中国保健食品监管已完全进入“全链管控、精准治理”2.0阶段。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19日,今年已批准的注册制保健食品仅141款,而备案制产品高达1839款,备案量占比超过92%,延续并强化了“备案为主、注册为辅”的新格局。从速度看,备案制平均每月放行324个、日均10个以上,企业申报节奏明显加快。
图片来源:zmuni
在抽检端,全国28省(市)共公布1426批次监督抽检结果,仅6批次不合格,合格率99.6%,与2021—2024年官方连续公布的99%以上高位保持一致,再次验证对“安全红线”的严格把控——从原料溯源到生产过程,从标签管理到不良反应监测,全链条监管让“质量可控”成为行业共识。
图片来源:庶正康讯
03
在“OTC化”与“创新突围”间寻找平衡
当行业规模持续扩张、法规逐步完善时,一个关键问题浮出水面:保健食品的发展尽头是否是OTC?这一命题既指向行业定位的深层思考,也揭示了当前面临的多重挑战。
功能宣称的“科学验证”困境
2024年,国产保健食品备案中“有助于维持正常的免疫功能”(即“增强免疫力”类)仍是最热门功能,占比约54%,延续了2021年注册批文中“免疫”功能过半的格局。然而,消费者对“缓解体力疲劳”“抗氧化”等宣称的信任度并未同步提升,根源在于“循证医学”证据不足。人群食用评价数据不充分,行业整体仍陷于“科学验证”供给不足的困境。
市场乱象的“监管痛点”
2024年,保健食品线上销售额已逼近六成,平台算法把“缓解疲劳”推送成“提神神器”,直播间弹幕里一句“对三高有效”就能把合规边界瞬间击穿。海量图文与短视频让99.6%的抽检数字显得苍白:与此同时,同质化配方、擅自改投料、借健康讲座围猎老年人的情况层出不穷。这种“擦边球”行为,不仅扰乱市场秩序,更让消费者陷入“选择困惑”——如何区分“合规产品”与“概念炒作”?仍需更智能的监测手段和更全面的处罚机制。
逆差拉大的“本土供给”缺口
2024年我国营养保健食品进出口总额120.28亿美元,其中进口77.53亿美元、同比增长15.10%,出口42.75亿美元、同比增长6.30%,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至34.78亿美元。进口端的两位数跃升,直接对应的是国内消费对功效明确、场景细分的国际高端产品的迫切需求;而出口端的个位数增幅,则像一面镜子,照出本土企业在技术壁垒、品牌溢价与精准创新上的势能不足。逆差拉大的曲线,本质上是一条“需求升级快于供给升级”的警示线:当国人已经把“安全+功效”“科学+便捷”视为标配时,国内产业链尚未交出与之匹配的答卷。
图片来源: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
消费认知的“教育难题”
“保健食品=万能药”的刻板印象在不少消费者心中根深蒂固:艾昆纬2023年调研指出,仅50%消费者能准确说出“蓝帽子”含义,其余半数仍把它当成能治病的“小蓝瓶”。CBNData2023年报告进一步印证:在正确理解标志后,87%的人愿意优先购买蓝帽产品,但在此之前,大量用户把它与药品混为一谈。这种认知偏差导致同一条需求曲线上的两级摇摆:一端盲目囤货;另一端因“见效太慢”直接归零,拒绝任何补充,市场便在过度消费与理性缺位之间反复拉扯。
图片来源: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
OTC化的“机遇与边界”
OTC(非处方药)对保健食品行业而言是一场由“模糊宣称”迈向“科学共识”的链式重塑:更高门槛的临床验证与更规范的销售通路,一方面以高昂的研发成本将“低成本、低技术”产品迅速出清,另一方面借助“明确功效”的OTC背书,有助于消费者建立“科学认知”,推动行业从“模糊宣称”走向“精准定位”。然而,拿到OTC批文并非终点,而是“新起点”——唯有持续投入临床证据的迭代和专业教育的渗透,才能将获批优势转化为可持续的竞争壁垒。
04
在规范与创新中寻找可持续发展路径
中国保健食品的市场尽头,或许不是OTC,而是“科学验证+精准定位+理性消费”的深度融合。当企业不再依赖“概念营销”,而是以循证医学为支撑;当监管从“事后整治”转向“全链防控”;当消费者从“盲目跟风”回归“科学选择”,行业才能真正摆脱“保健品乱象”的标签,成为国民健康的重要助力。未来,本土品牌若能在“新原料开发”与“个性化定制”上突破,或许能在全球保健食品市场中树立“中国营养标准”,让“中国营养智造”的营养健康产品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END
>>>声明
*新营养(xinyingyang.com)致力于秉承循征营养学的理念,重度垂直人类营养,为营养健康产业从业者架起沟通的桥梁,标明原创的文章权限为本网所有,如需转载请得到书面申请并在文章开头注明出处。
*文章中会充列示参考文献,但因商业利益相关造成的不客观可能依然存在,欢迎读者多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
*文章中涉及功效信息内容均有对应的数据支持,囿于篇幅限制无法全部刊登,如需数据来源,可向新营养(xinyingyang.com)或文章中涉及到的企业索取。文章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此公众号中全部内容仅为创新案例的一般性参考。读者不应在缺乏具体的专业建议的情况下,擅自根据文章内容中的任何信息采取行动。此公众号运营方将不对任何因采用文章内容而导致的损失负责。
*文章中涉及的产品、成分、功效仅代表相关企业的观点,新营养仅基于信息传递目的进行转述,并不代表我们绝对认同相关宣称,也不支持任何产品的营销和销售。
*文章中插入的图片不涉及到商业行为,仅限交流,并标明了来源出处,尊重原创图片设计。
新营养留言互动
您的电话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中国蛋白市场到底有多大?从传统到前沿,全谱系蛋白的“营养进化论”
下一篇:新营养周报|淘吉上新高蛋白牛乳鸡蛋布丁、ADM Fibersol-2善倍素®获TGA批准,可作为健康产品活性成分使用
新营养峰会/活动
新营养热门资讯
共晶技术:让营养素步入埃米时代
XINGRAPHIC · 09-11
11月6-7日广州新营养趋势大会!30+演讲、2
风信社 · 09-08
当“造物”成为可能,人类营养健康产业将迎
XINGRAPHIC · 07-07
新营养周报 | 农夫山泉上新蓝靛果混合汁
数据 / 观察 · 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