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健康资讯
益生元:从“冷门”到“刚需”的健康进化
2025-10-09 09:40 来源:新营养
图源:摄图网
据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预测,2025年,中国益生元总产值将达36.24亿元,全球则有望攀升至180.47亿元。这一数据背后,是国民对肠道健康的认知升级——从“吃饱”到“吃对”,益生元正从功能性食品的“配角”走向“刚需”。
图片来源: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
自2007年启动的“公众营养改善—食物加OLIGO”项目,已将益生元写进乳制品、果冻、饼干的配方表。酸奶、发酵乳、能量饮料、烘焙谷物、即食营养棒……食品饮料行业是益生元应用的“主战场”,其下游应用占比已超50%。从儿童酸奶到成人能量饮料,从烘焙谷物到即食营养棒,益生元无处不在。消费者也渐渐意识到,它不只是“促进消化”那么简单,还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生成短链脂肪酸(SCFAs)等代谢产物,间接为免疫系统提供支持、助力体重管理,甚至对情绪改善有所帮助,是一把重要的“健康钥匙”。
图片来源:华经产业研究院
从“无序”到“规范”的行业基石
我国益生元产业的规范化发展,离不开政策与标准的“双轮驱动”。2021年,中国营养学会益生菌益生元与健康分会发布的《益生元与健康科学专家共识》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首次明确“益生元”的科学定义:“一般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但可被肠道菌群选择性发酵,调节菌群组成和活性并经人体实验充分验证的食物成分”。这一共识的发布,有效澄清了市场上对于“益生元”概念的模糊认知。同时,该共识以“健康证据”作为核心要素,为益生元产品的开发设立了科学门槛,有力推动了行业朝着规范化方向迈进。
在政策方面,国家对益生元产品的审批与监管体系日益完善。以低聚果糖为例,它作为一种天然存在于菊苣、龙舌兰等植物中的低聚糖,在应用于食品等领域时,必须通过国家卫健委严格的“新食品原料”审批流程。这一审批过程涵盖多个环节,从原料来源的追溯,确保其无污染、安全性高;到生产工艺的审查,要求企业采用先进、合规的技术,保证产品质量稳定;再到成品检测,对各项指标进行严格把控,从而形成了一套全方位、全链条的监管框架。
法规的持续完善,不仅对益生元行业起到了“正本清源”的关键作用,有效淘汰了一些不合规的产品与企业,净化了市场环境;更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风向标”。通过这样“标准先行”的模式,益生元产品逐渐摆脱了以往单纯依靠“概念营销”的困境,真正实现了从理论概念到实际功能落地的转变,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更可靠、更值得信赖的选择。
益生元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与健康价值升级
01低聚糖类
低聚糖这是目前研究最广泛、应用最普遍的一类益生元,由2-10个单糖以糖苷键相连而成。
l低聚果糖天然存在于菊苣根、香蕉、洋葱、大蒜等寻常植物中,它可被双歧杆菌和乳酸菌有效发酵,促进有益菌增殖,抑制有害菌生长。凭借这份精准喂养与温和抑菌的双重奏,FOS被悄然注入酸奶、乳饮、面包与饼干,让每一次咀嚼都成为悄悄改善肠道平衡的温柔革命。
l低聚半乳糖可通过乳糖酶催化合成,也天然存在于母乳中,这种对婴幼儿特别友好的成分有助于建立健康的肠道菌群环境,目前常见于婴幼儿配方奶粉、儿童营养品中。
l低聚木糖是从玉米芯、甘蔗渣等农业废弃物中提取的功能性成分,具有较强的抗消化性和良好的发酵性能,尤其适合调节肠道微生态,目前多用于功能性食品、保健食品及动物饲料中。
l大豆低聚糖是大豆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包含水苏糖、棉子糖等成分,其不仅能促进双歧杆菌和乳酸菌生长,还具有一定甜味,因此可作为甜味剂替代品添加到酸奶、饮品中。
l低聚异麦芽糖由淀粉经酶解制得,具有甜度适中、耐热性强且不易引起龋齿的特点,常作为低热量甜味剂用于糖果、饼干、饮料等食品中。
02多糖类
多糖类作为一类长链碳水化合物型益生元,具有较高的发酵潜力。
l菊粉天然存在于菊苣根、菊芋等植物中,属于非淀粉多糖,兼具水溶性膳食纤维功能,能被肠道有益菌发酵生成短链脂肪酸。因其独特属性,广泛应用于乳制品、能量棒、代餐粉等产品中,同时发挥益生元与膳食纤维的双重作用。
l燕麦、大麦、青稞等谷物是β-葡聚糖的主要来源,这种多糖不仅能促进肠道有益菌生长,在免疫健康、降低胆固醇方面有积极的正向影响。日常生活中,常见于燕麦片、全谷物面包、保健饮品等食品及健康产品中。
l魔芋葡甘露聚糖从魔芋块茎中提取的魔芋葡甘露聚糖具有极强的吸水性,可形成凝胶状物质,有助于缓解便秘、辅助控制体重。其应用场景包括魔芋丝、魔芋豆腐等传统食品,以及代餐产品等领域。
03蛋白质/肽类水解物
蛋白质/肽类水解物虽非传统碳水化合物类益生元,但部分成分可被特定肠道菌群利用,发挥类似益生元的作用。
l酪蛋白水解物由牛奶中的酪蛋白经酶解处理获得,部分研究表明其可能刺激有益菌生长,不过相关机制和效果仍处于研究阶段。目前主要应用于婴幼儿配方奶粉中,在辅助营养吸收的同时,为探索其益生元功能提供实践场景。
l乳清蛋白经酶解后形成的乳清蛋白水解物,具有一定益生元特性,可能通过调节菌群组成促进肠道微生态平衡。其应用场景广泛,常见于运动营养品以支持肌肉修复,以及婴儿配方奶粉中优化营养结构。
04多元醇类
多元醇类虽不完全符合传统“益生元”定义,但部分物质可在特定条件下被肠道菌群发酵,产生类似益生元的效果。
l木糖醇是从桦树、玉米芯等植物中提取的甜味剂,不仅能提供甜味,还具有一定抗菌益处,有助于口腔致病菌的滋生,从而降低龋齿风险。其常见应用包括无糖口香糖、牙膏等口腔护理和无糖食品领域,既满足甜味需求,又兼顾健康属性。
l乳糖醇由葡萄糖和半乳糖合成,可被肠道中的双歧杆菌等有益菌发酵利用,通过增加肠道水分、促进肠道蠕动发挥通便作用。因此,乳糖醇常用于干预慢性便秘或功能性食品中,成为改善肠道排泄功能的重要成分。
05其他新兴益生元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新型成分被发现具有潜在益生元功能。
l母乳低聚糖是母乳中天然存在的第三大成分,对婴儿肠道菌群的建立与免疫发育至关重要。作为婴儿早期肠道微生态的关键“编程因子”,其独特结构难以被人体消化,却能精准滋养有益菌(如双歧杆菌),助力构建健康肠道环境。目前,HMOs已逐步应用于高端婴幼儿配方奶粉中,通过模拟母乳功能成分,提升配方食品的营养仿生学价值。
l抗性淀粉是指在日常饮食中未被小肠完全消化吸收的淀粉,常见于煮熟后冷却的米饭、土豆、全谷物及青香蕉等食物中。这类淀粉进入结肠后,可被有益菌发酵生成短链脂肪酸(如丁酸),不仅为肠道细胞提供能量,还有助于肠道pH值、增强肠道屏障功能。因其兼具膳食纤维属性与益生元功能,常被用于全谷物食品、烘焙产品及冷食类制品(如冷藏即食餐)中,帮助优化现代饮食的膳食纤维结构。
l多酚类物质广泛存在于茶(如茶多酚)、红酒(如白藜芦醇)、浆果(如花青素)、坚果(如绿原酸)等植物性食物中。尽管人体无法直接消化多酚,但肠道菌群可通过代谢酶将其分解为小分子活性物质(如酚酸),进而影响菌群组成并调节宿主代谢。目前,多酚的益生元潜力正成为营养学研究热点,未来有望通过结构修饰或与其他成分复配,开发出兼具抗氧化与肠道调节功能的新型益生元产品,应用于功能食品、膳食补充剂等领域。
益生元种类繁多,涵盖低聚糖、多糖、蛋白质水解物、多元醇等多个类别,以及有更多的植物提取物也属于益生元范畴,每种都有其独特的来源、特点和应用场景。随着消费者对肠道健康认知的提升,以及科研技术的进步,未来将有更多新型益生元进入市场,满足多样化的健康需求。
在“健康红利”中寻找突破
从认知偏差到科学验证、从原料掣肘到产品创新,益生元行业正站在“规模扩张”与“价值重塑”的临界点——唯有打破模糊叙事、夯实临床证据、重构供应链韧性,并推动功能细分化落地,才能真正释放这个千亿级市场的长期健康红利。
l消费者认知的“信息茧房”
根据《益生菌益生元消费者调查报告》数据显示,益生元市场认知呈现“高知晓率、低理解度”特征:其整体认知率为65%,略低于益生菌,其中43%的受访者表示“非常了解”或“有些了解”益生元,22%的受访者处于“知道但不了解”的模糊状态。但在关键认知维度上,消费者对益生元、益生菌、后生元的概念区分存在显著混淆。部分品牌为追求营销效率,在产品宣传中刻意混淆边界,将“添加益生元”与“补充益生菌”的表述等同化,甚至使用“益生元=益生菌”等具有误导性的话术。
这种对概念的模糊处理,首先影响的就是消费者的选择效率。当消费者在众多产品中挑选时,由于无法清晰判断产品到底是补充益生元、益生菌,还是有其他功效,很难精准地挑选出契合自身健康需求的产品。长此以往,还可能导致消费者对益生元真实功效的信任度大打折扣。一旦消费者因受到概念误导,购买产品后发现实际效果与预期不符,便会对益生元类产品整体产生怀疑,哪怕市场上存在真正优质的益生元产品,也难以再获得消费者的信赖,最终扰乱了市场正常的发展秩序。
图片来源:医学营养MNT
l新型益生元的“证据鸿沟”
当前,在被大众广泛认可的益生元品类中,占据主流地位的依旧是碳水化合物类,像低聚果糖、菊粉、低聚半乳糖等,均是此类益生元的典型代表。这些传统益生元,经历了长期深入的研究,有着相对扎实的科学依据支撑其功效,在市场上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消费者认知度与信任度。
随着健康消费领域的持续创新与发展,多酚类、新型低聚糖等“非传统益生元”开始崭露头角,吸引了行业内外的关注。只是,这些新兴的益生元在健康宣称方面,陷入了“科学验证不足”的尴尬困境。这就形成了一种“实验室有效、市场无效”的矛盾局面。在实验室的理想条件下,新型益生元的功效能够得到初步验证,可一旦进入市场,面向广大消费者,由于缺乏人体试验数据支撑,消费者对其益处心存疑虑,不敢轻易买单。这种矛盾极大地限制了新型益生元的应用广度,使得它们难以像传统益生元那样,快速且广泛地被市场接纳,融入到大众的日常健康消费之中。
l上游原料的“成本与可控性”
益生元行业的上游原料供应面临着成本波动与可控性难题。从原料构成来看,淀粉、蔗糖、葡萄糖等碳水化合物是生产益生元的主要来源,这些原料价格走势与粮食种植、加工行业的关联度极高。据农业农村部数据监测,2023年受厄尔尼诺现象引发的极端天气影响,全球甘蔗主产区减产超12%,直接导致低聚果糖的原料成本同比上涨37%。在此背景下,部分中小企业为维持利润空间,转而采用化学合成工艺或劣质提取技术,导致产品纯度从行业标准的90%以上降至75%左右,显著削弱了益生元功能的稳定性与有效性。
在天然原料供应方面,菊苣根作为菊粉的核心原料,其全球供应链呈现高度集中化特征。国际菊苣协会2024年报告显示,欧洲菊苣根产量占全球供应量的72%,而我国企业年进口依赖度高达65%。这种依赖使得国内益生元企业在面对国际运输成本波动、贸易政策调整等风险时,抗风险能力极为脆弱。
l产品同质化与差异化需求的冲突
当前益生元市场仍围绕“促进肠道健康”为核心卖点,而消费者需求已向“精准健康”快速迭代到“血糖管理、免疫调节、情绪干预”等多元、精准场景。
在产品创新领域,针对特定人群和功能需求的配方虽展现出潜力,但落地进程缓慢。例如,用于改善代谢综合征的“低聚果糖+菊粉”组合产品,以及聚焦免疫提升的“短链益生元+长链益生元”复合配方,因研发投入成本平均高达传统产品的3-5倍,且需要3-5年市场教育周期培养消费者认知,难以快速实现规模化生产。欧睿国际数据显示,此类细分功能产品在市场中的占比不足15%,远未形成主流。这种“功能单一”与“需求多元”的矛盾,不仅制约了企业产品创新的步伐,也使得整个益生元行业难以突破现有格局,必须通过技术研发和市场培育实现转型突破。
在“健康中国”战略中锚定未来
从市场规模的稳步增长到法规标准的逐步完善,中国益生元行业正站在“健康红利”的风口。然而,消费者认知的深化、新型成分的科学验证、原料成本的可控性、产品功能的差异化,仍是行业必须跨越的“四座大山”。
未来,随着肠道微生物组研究的深入,益生元的应用场景将从“消化健康”向“免疫调节”“情绪管理”等更广泛领域延伸。企业需以“科学证据”为根基,以“精准需求”为导向,以“合规生产”为保障,在“健康中国”的蓝图中,书写属于益生元的“新营养”篇章。
END
>>>声明
*新营养(xinyingyang.com)致力于秉承循征营养学的理念,重度垂直人类营养,为营养健康产业从业者架起沟通的桥梁,标明原创的文章权限为本网所有,如需转载请得到书面申请并在文章开头注明出处。
*文章中会充列示参考文献,但因商业利益相关造成的不客观可能依然存在,欢迎读者多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
*文章中涉及功效信息内容均有对应的数据支持,囿于篇幅限制无法全部刊登,如需数据来源,可向新营养(xinyingyang.com)或文章中涉及到的企业索取。文章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此公众号中全部内容仅为创新案例的一般性参考。读者不应在缺乏具体的专业建议的情况下,擅自根据文章内容中的任何信息采取行动。此公众号运营方将不对任何因采用文章内容而导致的损失负责。
*文章中涉及的产品、成分、功效仅代表相关企业的观点,新营养仅基于信息传递目的进行转述,并不代表我们绝对认同相关宣称,也不支持任何产品的营销和销售。
*文章中插入的图片不涉及到商业行为,仅限交流,并标明了来源出处,尊重原创图片设计。
新营养留言互动
您的电话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AKK菌选不对等于白吃?二代Amuctive™ AKK揭秘:Amuc_1100 蛋白或是活性关键!
下一篇:最后一页
新营养峰会/活动
新营养热门资讯
共晶技术:让营养素步入埃米时代
XINGRAPHIC · 09-11
11月6-7日广州新营养趋势大会!30+演讲、2
风信社 · 09-08
当“造物”成为可能,人类营养健康产业将迎
XINGRAPHIC · 07-07
新营养周报 | 农夫山泉上新蓝靛果混合汁
数据 / 观察 · 01-06